close

作者 遠見雜誌 | 發布日期 2020 06 13 12:00 | 分類 生物科技

在這個社會上的大部分觀念裡,許多教育和經驗分享都告訴我們應該要保持正面積極的思考,期待在正向、充滿企圖心和永不畏懼的精神下,人們能夠透過這樣的心態發現世事的光明面和希望。

然而,在這樣的思維中,許多看似鼓舞人心的勵志標語卻未必能讓人信服──過份進取的態度,讓許多為生活早已深陷泥沼和困惑的迷惘,成了完全不切實際的荒唐,為此,心理學家便分享道,「負面思考可能是一件好事」。

專家強調,「當每個人都積極思考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動力和成功,有些人反而在消極、負面思考時,他的生活確實會更有動力。」

悲觀不見得是件壞事

然而,如此顛覆許多人自幼根深蒂固的想法,不免在某些人的心中產生疑慮和荒謬,或許還認為不可置信、不切實際。

在心理學家朱莉諾曼(Julie Normen)著述的《消極思維的積極力量》(The 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中,她便談到,「我們經常被敦促要『保持樂觀』,但是這種建議對大多數人都沒有作用。」

「實際上,這是自欺欺人的」。

專家強調,當人們總是抱持著負面的悲觀想法時,他可能會將焦慮轉化為行動,因為悲觀的人很清楚自己可能會失敗,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準備,以應付各種可能最糟的情況。

當朱莉諾曼在研究帶有消極思維的人時,她發現這其中也有兩種人:「戰略型樂觀主義者」和「防禦型悲觀主義者」,意即「半滿的人」和「半空的人」。

她做了一個實驗,分析這類型悲觀者在不同情況下會獲得的結果。比如說,在射飛鏢是否能射中紅心的這項測驗中,如果防禦型悲觀主義者認為自己不可能射到目標,他們反而能展現出更積極的態度,且命中率頗高;而另一方面,若要戰略型樂觀主義者做同樣的事情,他們的表現反而卻差強人意。

專家還挖掘了有趣的一點:如果在測試前,讓防禦型悲觀主義者先聽刻意讓他們放鬆的紓壓音樂,他們的準確度卻比沒有聽音樂時低了 30%。

積極思考的陰暗面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找了一群參與減肥計畫的婦女,向她們宣導各種減肥上可能遇到的狀況,包含過程的辛苦、運動的強度和節食的關鍵等,等到了解各種狀況後,再詢問她們的感受如何。

例如,科學家會讓參與者想像自己已經完成了減肥計畫,並詢問對方:透過想像減肥成功,妳會覺得心態變得積極還消極?

研究人員還要求參與者想像自己的情緒反應,並加以記錄和分析,之後便請她們各自回到自己的減肥習慣中。

一年後,當研究人員再次請這些女性回來時,他們有著驚人發現。結果證實,那些態度樂觀、對減肥有非常多完備計畫和想法的女性,比起態度消極、對減重不太有自信的女性,所要達到減重的體重還少得多──且從不同面向分析的數據結果都是如此。

科學家後續研究也發現了相同的結果:實際上,有大量的數據表明,積極正面的思考會阻礙人們實現目標。

樂觀和悲觀的重要性

 

但專家提點,過度悲觀也絕對不是個把事情做好的方法,訣竅是要在極積和消極之間取得一個關鍵平衡。

「當我們非常樂觀時,我們不太可能會感到壓力或焦慮,但這兩種情緒往往會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反而在危急時刻會有好表現;反之,若人們處於過於悲觀的情緒,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緊張而崩潰,甚至什麼行動也不能做。」

專家強調,充分利用這兩種心態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積極地認為事情可行,並悲觀地預測事情可能有的負面發展」。特別是在開始新任務或任何重大的決定之前,請花點時間考慮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可以單純想像,但最好是記錄在紙上。

好比說,如果任務完全失敗,會發生什麼事?財物損失會有多大?你底下的人會不會因此這樣對你失去信任?如果會發生這種事,你會如何應對或解決問題?

在正面與反面的狀況下,你可以考慮兩種可能的最佳結果,這必須具體化且不能不切實際,接著找到這兩種情境之間的平衡點。

用冥想保持中立的思慮

專家還說,冥想是個可以幫助思慮更加清晰的方式,也能夠讓自己跳脫情緒之外,用客觀的方法看事情。

冥想是一種心性放鬆的方式,透過穩定的呼吸與屏除雜念,人腦的情緒會有很明顯的變化,研究發現,冥想時,人體的呼吸、血壓、大腦物質都會維持在最平靜的狀態,代謝也會有所改變,自然而然能抗憂鬱和抑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hnson 的頭像
    Johnson

    風 格

    Joh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