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5  天下雜誌  作者:吳凱琳編譯

台灣科技廠商從代工到品牌的轉型之路,如今面臨諸多困境,《路透社》刊登了一篇專文,分析台灣科技廠商創新停滯的原因,與未來可能的解決之道。

文中提到,台灣多數代工廠多半由上一代工程師或企業家成立,他們善於控制成本、持續提高效率與技術,生產出更快速、更輕薄、更多功能的產品,但卻缺乏一致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費者、建立忠誠度。

如今這些代工廠商製造的產品已高度商品化,也益發凸顯台灣科技產業缺乏創新的發展困境。

不久前,華碩和宏碁從零組件出口組裝廠,成功轉型為受人尊敬的品牌大廠,帶領台灣經濟邁向新的高峰。2010年,宏碁成為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廠商;2011年,宏達電在美國智慧型手機市佔率達25%,僅次於蘋果。

如今,宏碁與宏達電隨著業績與股價大幅下滑,紛紛陷入被收購的謠言風暴中。宏碁即將公布第三季財報,預計虧損113億台幣,相較去年同期獲利達6,800萬台幣。上個月,宏達電季財報首度出現虧損,預估今年將虧損16.2億台幣。

整體而言,過去華碩、宏碁和宏達電的成功,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技術改良,二是時機正好。華碩2000年末推出的小筆電,為日後的平板電腦生產打下了基礎;宏達電當年主導了Android手機市場,只因為時機正好,當時它是第一個進入市場的廠商。

然而,在面對新的競爭局面,需要再往更高階創新的路上,台灣卻出現了停滯。最主要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過去的成功因素,反而成了台灣往前進的最大絆腳石。

價格vs.價值

過去台灣的經濟奇蹟,是建立在相當簡單的生產公式:「找到產品、讓產品變得更便宜、然後取得訂單」。但現在的消費者早和以往大不同,他們要的不只是低價和酷炫的功能而已。台灣的科技公司領導人不擅長訴諸情感價值,創造吸引人的產品;他們擅長擬定商業策略,卻不了解消費者的生活型態。

工程師vs.設計師

在這樣的企業文化之下,科技永遠置於消費品味之前,台灣設計師必須遵從工程師的需求調整設計,這與蘋果的運作模式完全相反。另一方面,若要創新思考,衝突絕對是無可避免的,但企業主管卻仍以成本效益為優先考量。許多專案經理是工程師或研發部門出身,對於設計師沒有足夠的信任;在台灣許多企業,設計師受重視的程度不如工程師。另一方面,公司也不願意針對產品設計以及使用者互動的研究進行投資,只是一味的降低製造成本與價格。

投資vs.控制

台灣科技廠商要突破困境,就必須採取蘋果的經營策略,對於產品設計進行長期投資,而不是只想到降低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產品硬體到軟體、廣告、與銷售,必須整體掌控這整個流程的使用者經驗,才能成功吸引消費者購買。正如同蘋果的運作模式,自行設計晶片和作業系統,甚至擁有自己的零售店面;三星更是掌握幾乎整體的供應鏈生產。

但是,台灣科技廠商如果仍繼續以過去強調成本效益的心態來經營品牌,那麼只有注定失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