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6896f6c32d09c8cb0f8190c63594613.jpg

36 發表於 2020年4月14日

為了應對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全球的經濟社會活動都被迫暫緩,一些國家相繼採取了嚴格的禁閉隔離措施。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各大城市的噪聲大幅下降,空氣品質變得越來越好,海洋生態逐漸恢復,一些物種甚至「因禍得福」……當人類因為疫情帶上口罩時,大自然反而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在自家客廳裡,Paula Koelemeijer發現周圍的世界越來越安靜。

Koelemeijer是一名來自倫敦的地震學家,她倫敦的家裡一樓壁爐底部有一個微型地震儀。這台儀器雖然比一盒抽取式衛生紙還小,但它能感應到各種震動,無論是家附近鐵軌上轟隆作響的火車,還是從萬里之外傳來的地震波。

自從英國上個月宣布了嚴格的隔離規定,警告居民在非必要情況下不要出門,Koelemeijer的地震儀記錄到人類活動產生的震動也開始急劇減少。

隨著火車、公共汽車和人流的減少,人類社會中那些常見的「嗡嗡聲」逐漸消失了,地震儀能檢測到的數據也在變少。在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傳播讓這座城市陷入停滯之前,Koelemeijer可以根據這些數據裡出現的峰值準確判斷列車運行情況,誤差在一分鐘以內。現在,隨著運行的列車班次越來越少,峰值似乎失去了規律,變得隨機了。

「這真實地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節奏變慢了。」Skype上,Koelemeijer這樣告訴我。

Koelemeijer說,在她意識到殘酷的現實之前,曾經短暫地對最近的地震數據感到驚嘆。乍一看,這種罕見的科學現象確實相當令人著迷,但她的「讚歎」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她很快意識到這一現象的背後不是自然界的奇蹟、也沒有什麼別的合理解釋,而是因為一種災難性的病毒——它使成千上萬的人生病、死亡,世界經濟陷入停滯和崩潰,也使人們的公共生活陷入了可怕的困境中,前途未卜。

但是,與此同時,人類社會對新冠疫情做出的反應也導致了一些更為深遠、隱蔽的影響。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現實生活節奏的放緩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特殊條件下研究現代世界中不為人知的一面。他們正在爭先恐後地收集盡可能多的數據。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分別給陸地、海洋和大氣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大地:變得更加安靜 

世界各地的實驗室裡,地震學家們也紛紛探測到了和Koelemeijer在倫敦的發現相同的結果。

最早發現這個現象的是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的地震學家Thomas Lecocq。地震台站通常建立在大都市以外的地方,以盡可能降低城市生活帶來的干擾,但布魯塞爾的地震台站是在一個多世紀前建立的,當時周圍地區還沒有城市化。如今,它處在市中心,為人們帶來了繁華都市生活節奏的一瞥:Lecocq發現下雪天人為活動導致的地面震動也會減少;而在馬拉松比賽當天,地面震動則會激增。

Lecocq在比利時宣布全國封鎖前一天檢查了地震數據,然後在第二天早上再度核查數據,發現地面震動的減少是「立竿見影」的。此時此刻,布魯塞爾白天的地面震動數據幾乎和聖誕節時一樣,大街小巷空無一人。

Lecocq在網絡上分享了他的發現,而美國、法國、新西蘭各國的地震學家們也紛紛注意到了所在國的社會隔離措施對地面震動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因為周圍環境太過嘈雜,我們無法接收到來自地球另一端的5.5級的地震波,但現在由於干擾很小,我們的儀器能在白天接收到5.5級的地震波,而且訊號很好。」Koelemeijer說。

大氣:污染逐漸減輕

隨著一些城市甚至是整個國家因為新冠疫情停擺,地球衛星探測到這些地區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濃度也正在顯著下降。二氧化氮是最危險的空氣污染物之一,會透過汽車、卡車、公共汽車和發電廠的排放物進入大氣層。在中國和歐洲觀測到的二氧化氮濃度下降,也與當地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相符合。

空氣污染會嚴重損害人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420萬人因暴露於環境污染中而死亡,包括中風、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清潔的空氣可能會給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那些地區帶來短暫的喘息——哪怕是在人們與新冠病毒殊死搏鬥的時候。根據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Marshall Burke的分析,今年兩個多月以來,新冠疫情導致的大氣中顆粒物(這是最致命的空氣污染形式)的減少,大約挽救了4000名兒童和73000名老人的生命。

華盛頓特區尼斯卡南中心(Niskanen Center)氣候政策主任Joseph Majkut在提到Burke的分析時告訴我:「這的確帶來了可以量化的正面影響,但遺憾的是,隨著經濟復甦,我認為污染水準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他表示:「今年包括導致全球變暖的污染物——二氧化碳在內的碳排放下降,不會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的長期行動產生任何影響。我們不能指望透過全球疫情大流行來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城市:噪音大幅減少

隨著數十億人閉門不出,公共交通機構開始削減服務班次,汽車、公交車、火車等交通工具產生的噪音也明顯減少了。波士頓大學的公共衛生研究人員Erica Walker習慣隨身帶著一個分貝表,她被最近的測量結果嚇到了:「城市變得安靜多了。」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上下班高峰期間,波士頓大學附近繁華的肯摩爾廣場的環境聲一般都是90分貝左右。然而昨天,Walker發現高峰時段的聲音僅在68分貝以下。(作為對比,一列地鐵近距離駛過時的聲音為95分貝,長期暴露在這種分貝水準下可能會導致聽力受損,而人們正常交談的聲音為60至70分貝)。在「噪音與城市」的科研項目中,Walker在芬威公園地區對噪音進行了長達幾年的研究,數據顯示,這段時間公園裡一些地方噪音污染的降幅接近30分貝。「變化太大了,令人難以置信。」沃克說。

現在,城市的居民們可以注意到一些平時被周圍噪聲淹沒的聲音。住在武漢的美國人Rebecca Franks在被隔離48天後表示:「我以前以為武漢很少有鳥類,因為你基本看不到它們,也聽不到它們的聲音。但我發現自己錯了。」他在Facebook上感嘆:「現在我整天都能聽到鳥兒的歌聲。聽著它們翅膀扑騰的聲音,我不禁停下了腳步。」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駐義大利記者Sylvia Poggioli也報導說,羅馬的街道上空蕩蕩的:「你可以聽到生鏽門鏈的響聲,而代表春天到來的訊號——鳥兒的鳴叫聲,幾乎可以說是『太吵了』。"

如果你在推特上搜索「鳥兒更吵了」(birds are louder),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是這幾天鳥兒的叫聲變響了,還是我們宅在家裡太久了,無聊到失了智?

隨著北半球的春季大遷徙如火如荼地進行,城市裡的鳥兒當然更多了。但是,噪音污染的減少也讓人們更容易注意到鳥兒的鳴叫聲。

這段時間的安靜似乎是件好事,因為噪音污染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壓力相關的疾病、高血壓、睡眠障礙和其他問題。但Walker認為,如果沒有進一步的研究,難以預測潛在的好處。而且對一些波士頓居民來說,最近安靜的環境讓他們聯想到了幾十年前,彼時的城市還沒有那麼發達。對這些人來說,這是另一個與疫情大爆發有關的壓力來源——現在城市變得有點陰森恐怖,就像沉浸在暴風雨前的平靜中。

海洋:變得更加安靜

對於人類以外的其他物種來說,減少噪音污染無疑是件好事。隨著全球範圍內游輪行業暫停營運,康乃爾大學研究聲學環境的海洋生態學家Michelle Fournet表示,她希望在阿拉斯加和佛羅里達州沿海地區佈置水下傳聲器,記錄座頭鯨和其他海洋生物的近況,以便研究在沒有遊輪噪音干擾的情況下這些水域發生了什麼變化。

「一旦遊輪都停靠岸邊,全球海洋噪音幾乎瞬間減少了。」Fournet告訴我,「我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海洋大降噪』,這是過去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

研究表明,船舶和其他海上交通工具帶來的噪音會增加海洋生物的壓力激素水準,影響它們的繁殖行為。鯨魚甚至已經表現出對人類噪聲的適應行為:當人類船隻靠近時,它們會暫停歌唱,當船隻離開時才恢復歌唱。

這場疫情大流行帶來的影響讓Fournet想起了9·11事件後一場「意外」的生物實驗,當時北美水域的海上交通也幾乎陷入全面停頓。一些科研人員在9·11恐怖襲擊前就在加拿大芬迪灣進行了錄音和取樣,最終發現,短短幾天的時間裡,當往昔喧囂的海灣變得平靜,水域中露脊鯨的壓力荷爾蒙水準出現了顯著的下降。

這個月,北太平洋座頭鯨開始向北洄游,很快就會帶著新生的小鯨魚回到阿拉斯加東南部——這是個觀賞野生動物的熱門旅遊目的地。「這將是幾十年來座頭鯨在阿拉斯加東南部度過的最安靜的一年,」Fournet說,「當人類因為新冠疫情帶上口罩時,大自然反而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資料來源:The Pandemic Is Turning the Natural World Upside Dow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hnson 的頭像
    Johnson

    風 格

    Joh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