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4 天下雜誌 567期      作者:劉光瑩
讓人愛又怕的智慧手機新世紀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提供

智慧型手機取代了手錶、遊戲機、電視,甚至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卻也帶來侵犯隱私的隱憂。人類該如何善用行動科技,降低風險?

二○○七年,賈伯斯帶著第一支iPhone亮相,宣稱「這東西即將改變世界。」

他所言不假,八年後,智慧手機主宰了地球——它無所不在、讓人們上癮,而且帶來了巨大的轉變。

全球超過一半成年人擁有智慧型手機,五年後,這個比率將高達八成。它深入人們的生活。每個美國人每天黏在手機上超過兩個小時,八成的人會在起床十五分鐘內檢查手機上的新訊息。

智慧型手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們才是真正的「個人電腦」。如今一支手機擁有的運算能力,可比擬一九六九年時的美國太空總署。

傳輸資料變得更便宜。無線傳輸一MB(百萬位元)資料的成本,在過去十年來從八美元降到幾美分。手機跟著你到處跑,了解你的喜好、知道你跟誰聊天,甚至可測知健康狀況。

智慧手機與網路重塑了企業營運的思惟。蘋果因為iPhone,從一家小電腦公司搖身一變成為最賺錢的企業。中國的小米也因為智慧手機成為全球價值最高的新創企業。

智慧手機不但創造出令人欣羨的財富,也吸引了全球最聰明的腦袋。

手機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線上互動,也重塑線下生活。Uber(優步)把手機變成計程車的遙控器,以手機作為平台,連結乘客和駕駛。

行動創新服務更引發物流革命。Instacart新創服務在美國十五個城市已經有超過四千名用戶,形成代購生活雜貨的平台,去年創造高達一億美元營收。

智慧手機正在創造全新的企業生態。Google之所以買下Android系統,就是為了與蘋果分庭抗禮,也是為了從提供網頁搜尋服務的企業,成功轉型為線上服務業者。

健康隱憂、侵犯隱私

如果連網路原生企業都受到智慧手機的衝擊,對於原本就生於線下的產業,更是一大挑戰。媒體原本的獲利模式,是吸引用戶造訪它們的網站(要讓用戶願意付費談何容易)。但人們現在從臉書、推特(Twitter)或通訊軟體就可接觸到想看的內容,媒體平台生存日益艱鉅,有些媒體甚至決定從今以後只對特定用戶直接發送內容。

但智慧手機也帶來隱憂。包括低頭族常見的肩頸痛,以及手機依賴症:手機無法一刻不在身邊。

另個擔憂是個人隱私。有了智慧手機,你做的糗事可能隨時會被身邊的人公諸於世。許多app開發者會在你不知情下,把你的個人資訊賣給其他業者。

據祕密資料顯示,英國情報監聽機構GCHQ甚至侵入SIM卡公司後台,以竊聽用戶的對話。可想而知,集權政府也更能運用類似技術來監控異己。

對悲觀主義者來說,智慧手機有如歐威爾小說中隨時監視的「老大哥」。社群網站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透明,同時也引發新的辯論,這些個人資訊該被如何使用與限制?加州已經規定智慧手機要加裝「毀滅開關」,允許用戶在手機被竊時可遠端銷毀個人資訊。

效益:民主、治安、GDP

但手機也成為大型群眾運動的基礎。最便宜的智慧型手機一支不到四十美元,價格持續降低,讓人們可以更有效記錄、揭露政府官員的暴行和表達不同個人意見。手機賦予個人更大權力,也挑戰威權。

此外,企業對智慧手機蒐集的數據很感興趣。以往社會科學蒐集的資料,受限於預算與地域而不夠全面,無處不在的智慧手機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數據資料可用以預防犯罪或傳染病擴散。

智慧手機對經濟發展也有很大助益。研究顯示,在開發中國家,每百人擁有的智慧手機每增加十支,對人均GDP成長的貢獻可超過一個百分點,原因包括更多人可使用網路金融服務。

手機也可形成平台,讓新創企業能以更低成本開發app來測試服務,讓好的點子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布到全球。

當然,愈厲害的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力愈大、愈深遠。如果侵犯隱私問題無法解決,更多人會選擇遠離智慧手機。政府要學習如何有效監管,企業也要在獲利之外,學著注重使用者隱私。

短短八年時間,智慧手機已經讓世界天翻地覆,而改變才剛剛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