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57期 2003.08.01 作者:林芝安
憂鬱症經常被視為女性化疾病,其實有不少男人受憂鬱所困, 近年來,愈來愈多醫師發現, 有些男人並非以「綿羊型」退縮症狀呈現, 而是「豺狼虎豹型」。
還記得電影《老大靠邊閃》劇中那位罹患憂鬱症的黑道老大嗎?在第二集中,黑道老大為了逃出監獄,故意裝瘋賣傻,試圖要心理醫師把他帶出來,沒想到心理醫師因為喪父,竟也得了憂鬱症。
憂鬱症常被貼為屬於女性疾病,現實生活中,其實有不少男性有憂鬱傾向,甚至憂鬱症,卻經常受到忽略。
雖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女性憂鬱症者約為男性的兩倍,卻已有不少精神醫學專家分析,或許女性患者真的比男性多,但也可能是男人不願承認、出面求助,導致檯面上的數字較少。
研究男人憂鬱症多年,家庭治療師李爾在美國心理學會(APA)年會中提出,大約近7成男人未被診斷出來,「男人慣以其他行為掩飾,」李爾稱之為「隱藏式憂鬱症」。
尤其台灣男人,注重面子,將精神科視為軟弱、羞恥的象徵,隱藏式憂鬱症的男人可能不少。
非典型憂鬱症狀
退縮、孤立、對工作或人際關係失去興趣,是我們熟知的典型憂鬱症狀。近年來,愈來愈多醫師發現,有些男人並非以「綿羊型」退縮症狀呈現,而是「豺狼虎豹型」。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林為文觀察,男性憂鬱症和女性最大不同在於,男人非常容易生氣,經常以酒精、藥物濫用掩蓋憂鬱情緒,「很多男性都是因為酗酒被帶來。」
除了易怒、酗酒、藥癮之外,有的人會以工作狂、一點小刺激就抓狂、摔東西、狂賭、衝動行為像是開快車、性慾增強,這些狀似男子氣概的症狀表現,反而使自己、家人或家庭醫師,受到矇蔽。更有甚者,許多家暴問題也與憂鬱症掛勾,潛在患者隱藏在社會各角落。
30多歲的謝恭銘從事美術設計,三年多前感情受創,心情嚴重低落。他不言不語獨自埋首工作,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直到有天起床看鏡子,才發現自己面無表情,好幾個星期都沒有笑過了,這才明瞭,想藉工作找情緒出口,根本無效。最後求助精神科,服用抗憂鬱藥物穩定情緒。
相較於女性較願意透過姊妹淘聊天訴苦解鬱,男人不太往內看待情緒變化,即使聚眾聊天,話題多與工作、政治、國家大事有關。累積久了,情緒堆在心底,形同「悶燒鍋效應」。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憂心指出,情緒悶燒到一定程度,得找出口流洩,「可能找生理,也可能從心理。」生理出口,常見的是消化性潰瘍、心臟血管疾病,至於心理,即憂鬱症。男人多半一直撐,撐到不行,再以極端方式爆發出來。
曾經有位個案,45歲,形象佳,好丈夫、好爸爸,全家人的開心果。有段時間家人發現他變得不愛搞笑,不太說話,有失眠現象,以為他得了重感冒,不以為意。
直到一次喝了酒,情緒失控,大呼小叫說自己好累,好辛苦,想死,問窗戶在哪,用頭去撞牆、咬舌頭,自殺企圖相當強烈,被緊急送來醫院,最後住進精神病房。家屬們十分訝異過去的好男人怎麼變成這樣,心理上無法接受。
經過診斷治療,抽絲剝繭,治療的醫生逐漸掌握病因,「他平常有苦不說,自認是一家之主,應該頂住這片天。」沒想到會錢被倒、債務糾紛連環扣,情況日漸惡化,無助又不敢求助,不想家人擔憂,只好往內壓抑,本想藉喝酒紓解,卻愁上加愁,最後如火山般爆發。
男人受傳統價值束縛,被要求堅毅、強壯,扛起社會家庭責任,成就取向很高,總希望扮演保護者角色。
別說找人傾吐了,即使身體發出警訊,胸悶、胃痛、失眠,也視若無睹,深怕被當成弱者、懦夫,有損顏面。擔任銀行經理的陳海華曾經連續失眠一個月,他寧可租一堆光碟片,看到天破曉,眼睛累了,才小睡片刻,上班,也不肯正視自己的問題,弔詭的是,他卻勤於陪妻子上精神科治療憂鬱症。
男人為何會得憂鬱症?
精神醫學有個三角模型,解釋致病機轉與治療模式:生物(體質)─心理(個性)─社會(環境)(bio-psycho-social),彼此交互作用。
目前醫學界關於憂鬱症真正病因仍存有許多假說: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尤其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失衡,腦神經細胞發育不全與退化、腦部受損、細胞自殺機制啟動過早、長期用藥、基因遺傳、壓力荷爾蒙作祟等等。
「憂鬱症真正原因還不是很清楚,男性比較常見的,多半有個外在挫折,」林為文從社會環境因素解釋。失業、經濟受挫、中年危機、空巢期、未妥善規劃退休生活、失落感,再加上逞強、壓抑使然,男人極易否認得到這種「不光榮的疾病」,能撐就撐。
林為文昔日同學,長期失眠、脾氣不穩,輾轉得知林為文在三總精神科之後,在太太強力督促下前往求診。一診斷,果然是憂鬱症,症狀竟已長達十年之久。更難以置信的,他拿了藥回去,光考慮要不要吃藥,又是一陣猶豫。當憂鬱沮喪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經年累月,內心充滿悲情絕望,找不到出路,自殺儼然成了唯一出口。
去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中,男性自殺名列第9(女性第10名),細分年齡,中年男性自殺排名第7,青壯年男性自殺則擠入第3名。根據統計,自殺個案中,9成以上有精神疾病,其中7成有憂鬱症(尤其嚴重憂鬱症),有15%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
哪些是男人憂鬱症狀?可以怎麼協助?
1. 暗中觀察
睡眠和食慾是兩大指標。
失眠、體重下降、接著注意力與思考能力減退、情緒變得急躁不穩、以前喜歡的運動現在提不起勁、酗酒、藥物成癮,經常發呆,問想什麼都說沒有,不注意時又聽到他哀聲嘆氣,一注意到家人在看他,又不高興,都是觀察重點。
2. 隨意放置簡易量表或宣傳單張
放衛教傳單、憂鬱症書籍或自填量表在憂鬱男人看得到的地方,誘導他自動接觸。平時聊天時透露一些「我聽說某人以前跟你的情況有點像,後來好像去看醫生,現在好了」。
3. 從側面協助
當察覺身邊男人有憂鬱傾向,可運用科技,先以網路或電話問診,如果醫師研判有必要就診,再循循善誘就醫。
通常剛開始男人意願不強,家屬時間假如允許,設法拿他的健保卡跑一趟醫院掛初診,交代症狀,協助醫師蒐集資料。男人不太願意詳述病症,頂多交代失眠或身體疾病,家屬的敘述就變得很重要,最後「強押」男人到醫院時,比較快能進入治療核心。
4. 從改善失眠切入治
楊聰財醫師建議,人們較能接受自己有失眠問題,勸服男人就診不妨從治療睡眠障礙切入,至少他願意上醫院,獲得初步診療。
5. 親密關係是最好的醫療
「伴侶、家人的親密支持是憂鬱男人最好的醫療,」哈佛醫學院教授波拉克對男人提出警告,證明男子氣概不需要靠高空跳傘或攀岩,試著對紅粉知己或親友訴說心事,避免讓自己捲入憂鬱風暴。
實用資訊:針對無病識感,不願就醫,症狀對自己與他人造成困擾,家屬可利用居家治療資源: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02-27593178
治療憂鬱常見的幾個錯誤觀念
憂鬱症是弱者才得的病,象徵我不能處理自己的問題。
澄清:腦科學已經大量研究發現,憂鬱症可能與腦內化學物質失衡,或其他神經細胞不良、基因有關,與人格良窳無關。
找醫師不代表自己無能,「就像汽車壞了,找修車工人,有法律問題,找律師請教,」休士頓大學心理學博士芮門建議,將憂鬱症當成感冒去看病般,把心理醫師當顧問吧。
想開點就好
澄清:門診中經常上演一種場景,當醫師診斷病人為憂鬱症,需要進一步治療甚至嚴重到需短期住院治療時,家屬心態上難以接受,想帶病人回家,並丟下一句:「他自己想開點就好。」
當其他人認為想開點就好時,病人只好繼續撐下去。楊聰財提醒,嚴重的憂鬱症如同罹患重感冒,「你怎麼可能勉強得重感冒的人爬起來運動、散心。」
一般而言,非重度憂鬱症不治療,約6∼9個月可能會慢慢好起來,問題是,這當中病人生活品質降低(睡眠、食慾、情緒作怪),萬一嚴重困擾到出現自殺念頭,出意外的風險增高。
若接受治療,即使療程不見得能縮短,但症狀嚴重度下降,同時照顧到生活品質。
我可能中邪、被附身了
澄清:這是常見的現象,當身體出現一堆症狀,逛完醫院各科後仍然找不出病因時,很容易如此詮釋。於是求神問卜,尋求民俗醫療,延誤正確醫療。
我得一輩子看醫生、吃藥了
澄清:治療絕不會永無止盡,對腦部或身體的損傷也會復原,通常經過醫師診斷,接受一定療程,服藥搭配個別治療或團體治療,病情一定會逐步好轉。
學著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認知行為、懂得管理壓力,可避免再度復發。
心理治療就是坐在椅子上,被迫回憶童年往事
澄清:許多男人不願一星期花一個小時與醫師面對面談自己,有的人受電視影集影響,以為心理治療就是坐在躺椅上,被迫掏出不堪的童年往事。
其實,憂鬱症的心理治療只針對現下生活出現什麼問題,協助你用更好的方式解決,而非只聚焦在過往歲月。(林芝安整理)
留言列表